公司动态

当前所在位置:网站首页 > 公司动态

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特点

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特点

 病毒性心肌炎(VMC)是儿科常见疾病。心电图机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,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及机体的自身*反应有关。约50%的小儿VMC发生心律失常。现将近几年来本院儿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0例VMC患儿的心电图进行分析。
    1 资料与方法
    1.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3年1月-2008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20例VMC患儿。男72例,女48例;年龄30 d~12岁(平均年龄4. 0岁),其中[3岁78例。经询问病史、体格检查及心电图、X线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均诊断为VMC,诊断标准参照文献[3]。
    1.2 方法 采用MIC-12H型十二导同步记录心电图采集系统(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 限公司)描记常规体表心电图,走纸速度25 mm#s-1,增益每mV10 mm。患儿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检查,对13例危重患儿行心电监护,36例危重患儿行动态心电图检查。
    2 结果
    心电图大致正常28例(23.7% )。心律失常(窦性心律失常除外)92例(76.3% )。与体温
高低无明显关系的窦性心动过速68例(56. 7% ),窦性心动过缓2例(117% ),室性心动过速2例(1. 7% )。各类期前收缩42例,其中室上性期前收缩14例(11. 7% ),室性期前收缩28例(23. 3% )。房室传导阻滞5例(4. 2% ),其中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(占1.7% ),Ò度Ñ型房室性阻滞1例(占0. 85% ),Ó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(占1. 7% )。QRS波低电压3例(占2. 5% )。异常Q波8例(占6. 7% )。ST段和T波改变18例(占15% )。其中ST段下移5例,ST段抬高1例,T波低平5例,平坦3例,正负双相2例,倒置2例。QT间期延长4例(占3.3% )。
    3 讨论
    心肌炎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,病毒感染是常见原因。临床诊断有赖于病毒感染史、临床表现、心肌酶学检查、X线及心电图检查等。许多患者由于心肌炎症为局灶性,呈亚临床型或隐匿型,仅有心电图改变;部分患者因心肌病变弥散而呈暴发性发作,可因急性心力衰竭、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心源性休克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死亡。VMC**以清除病毒、调节*功能为主,重症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,可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。当病毒侵犯心肌引起炎症改变后,可出现心肌代谢的改变和心肌传导系统电生理特性改变。由于心肌损伤或心肌缺血缺氧而使心肌细胞发生代谢障碍,心电图表现为ST-T改变、QRS波低电压、QT间期延长、异常Q波等。本组ST段和T波改变18例。其中ST段下移5例,ST段抬高1例,T波低平5例,T波平坦3例;正负双相2例,倒置2例。而QT间期延长4例。当病毒侵犯心脏传导系统时,就会在传导系统的某个或多个部位出现自律性、应激性、传导性等电生理特性改变,表现为窦性心律失常、期前收缩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、扑动或颤动,窦房传导阻滞、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等。本组出现窦性心动过速68例,窦性心动过缓2例,室性心动过速2例;发现期前收缩42例,房室传导阻滞5例,且均与体温无关。儿童传导阻滞发生率低,说明儿童VMC主要侵犯心室肌,而对传导系统侵犯较少。
    综上所述,心电图检查对于小儿VMC的诊断、**及评估心肌受损程度、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,是VMC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之一。


 



djz001.cn.b2b168.com/m/

返回目录页